劍湖山世界 好山好水 在指月錄卷二十八。

青原惟信禪師對學僧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其實山仍是山,水仍是水,而惟信之所以有這三種見解,乃是由於悟道有深淺的不同。

未參禪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是用感官去體察萬物,不免執於我見,滯於物境,未能內外通透。

之後心有所悟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已接觸處到莊子的「忘境」,此時物我皆忘,就連自己的心識也消散了;但真正忘了所有執見後,必須要能「化」,即是-化物我為一,類似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也就是「為一在『並生』的『生』字上」。

不這麼做的話,若是滯於忘境,很容易落空(著斷滅相),容易迷失在沒有存在價值的頹廢漩渦中;是故必須進入「化境」以肯定萬物(包刮自己)在同一時空下的『生』,此時的「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忘於忘,不忘而自忘,自己就像一面鏡子,見山自己便是山,見水自己便是水,抿卻「文字的」『山』『水』,體現萬物的本真──山不必稱山,水不必稱水,然山也祇是山,水亦只是水;有點類似莊子所謂「同於大通」或老子的『我獨昏昏』的境界。

說的容易做的難,想步入這種境地,我想如後學一般的凡夫只有到老了才能奢望吧!

劍湖山世界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194838
如有不妥請告知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立即移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知識收藏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