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湖山世界 聖米歇爾山 誰能告訴我聖米歇爾山的歷史?建造由來及命名......等資料,還有圖片(最好是640x480的)請別只貼個網址叫我自己去看......
聖米歇爾山的歷史?A: 古時為凱爾特人祭神的地方。

708年﹐阿夫朗什鎮(Avranches)主教奧伯特(Aubert)遇天使長米歇爾顯靈,並在其腦顱上點開一個洞,因此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成為朝聖中心,故稱米歇爾山。

  9世紀,維京人入侵歐陸,這裡成為農民的避難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個小鎮。

  966年,諾曼第大公查理一世驅逐了裡面的教士,代之以來自義大利卡西諾山修道院的30名本篤會修士。

  1211年—1228年間,在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修道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羅馬式建築的風格。

  13世紀初,腓力二世 (法蘭西)火攻聖米歇爾山,致使修道院北側建築嚴重損毀。

同時諾曼第併入法國領土。

戰後法王撥資修建,在原有的羅曼式建築之外加蓋了哥德式建築,使這裡成為諾曼第境內最具規模的宗教建築群,朝聖人數更盛。

  1421年,羅曼式地下祭壇塌陷。

英法百年戰爭後,復以火焰哥德式,重建唱詩班席和聖壇。

  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聖米歇爾王詔。

  1622年,修道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取而代之的是聖本篤修會的一支聖摩爾(Saint-Maur)教團。

  法國大革命時期,修士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遭到監禁,教會財產被拍賣,中殿被用來儲存糧草。

在這裡囚禁過數以萬計的罪犯和政敵。

王政復辟後稍為恢復生機。

  1874年,法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為期百年的大規模復修工程。

已築起一條4公里長的堤道連接對岸陸地。

  島上現還存有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15世紀哥德式唱詩班席、13~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德式修道院圍牆等。

每年9月29日的聖米歇爾主保日舉辦慶祝活動。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

正面圖片:http://baike.baidu.com/pic/5/11924412215338772.jpg夜景圖片: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5/MSM_sunset_02.JPG鳥戡圖片: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a/Mont_st_michel_aerial.jpg建造由來及命名: 聖米歇爾山原名同巴山,與其稱它為一座山,不如說是一個小丘,因為它的最大高度也僅僅達到76米,但由於它處於大海前的空曠沙地上,四周既無樹木又無房屋,因此顯得比實際高度要高的多。

公元708年。

據說,當時一位來自阿弗郎什小鎮的紅衣主教奧貝夢見大天使聖米歇爾,聖米歇爾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築物以顯示其偉大。

起初奧貝主教並沒有太在意此事,對大天使米歇爾連續兩次托夢都不以為然。

  一天夜裡,聖米歇爾天使在電閃雷鳴中第三次出現在奧貝的夢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奧貝腦門上點了一下。

從夢中醒來的奧貝主教摸到了腦門上的凹痕,這才恍然大悟,於是立刻趕往墓石山,著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

聖米歇爾山上就這樣有了第一座教堂。

 奧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牆,向人們訴說著聖米歇爾山名字的來歷。

參考資料 我與網路資料
聖米歇爾山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潮水漲退的天然奇景,而聯合國在1979年已將該處列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所以,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在這裡除了可以參觀中世紀時期的修道院外,觀潮也是他們重要的觀光項目。

環繞聖米歇爾山的聖馬洛海灣大部份是泥沙,從高處俯視,整座山就如立於一望無垠的沙海上,即使遠至十多公里以外,仍可看到此圓錐形石山的輪廓。

由於石山位於法國西北部沿海一隅,周邊地勢平緩,並且毗連英倫海峽,每到傍晚時份,海水因月球引力的影響而產生週期性上升現象,於是,來自大西洋的海潮便如千軍萬馬般淹至,沿途沒有任何阻礙,洶湧的海水幾乎以每秒兩米的速度覆蓋四周的流沙,直到全島給海水包圍,瞬息間,聖山變成孤立海中的小島。

漲潮時,潮水上升可達十四公尺,而潮水來得快,也退得快,待翌日天明時,海水已退回原處,小島周圍又復見無際的沙洲景貌。

遊客在聖米歇爾山的入口處,可以查知當日的潮水漲退時間,同時,通告上也提醒遊客避免在潮漲時走出沙灘之外。

聖山的東北面有另一小島,名為小墓島(The Island of Tombelaine),和聖山一樣同是花崗岩構成,但面積較小,至今已成荒島,在潮退時,人們可從聖山步行至此島上參觀,直到漲潮前,工作人員會召喚沙灘上的人群返回聖山裡。

當我抵達聖米歇爾的時候,仍有三個多小時才到漲潮,但見小島四周仍是廣闊的沙地,有些遊客繞著山城漫步,有些在城牆附近尋找泥沙裡的貝殼,一些小孩索性脫了鞋襪,在沙灘上追逐玩耍,留下一個個蹦蹦跳跳的小腳印。

白天的山城一切平靜,完全看不出會有驚濤拍岸的可能性,我實在想像不到那來勢洶湧的景象是如何發生,不過沒多久,我和其他遊客便會有機會目睹整個潮漲過程,印證是否如明信片上所見的海中孤島一樣。

在等待的時間,我先進聖山上的修道院參觀,到達院內奇蹟樓的頂層,可以俯瞰四周的景致,這時我仍然看到許多人在沙灘上走動。

當我站在向海的一面時,漸漸聽到遠方緩緩的潮水聲,隨著吹向聖山的海風而來,雖然我仍未看見水波趨近,但似乎已有風起潮湧之勢,我的心開始急跳著,很想欣賞即將出現的大自然奇觀。

  已近黃昏時份,我準備離開修道院,突然聽到一陣嘹亮的鐘聲,原來潮漲的時間將近,工作人員正催促著遊客儘快離開沙灘範圍,返回山城裡。

我也一面拍照,一面跑下山去。

當我遠眺小墓島時,發覺潮水已把它包圍住,並逐漸朝著山城逼進,海水中夾雜碎沙細石,不斷沖刷原先無邊際的沙灘,由遠至近的浪聲與沙聲源源而來,當接近城牆外時,海風翻起波浪,不停拍打著高高的圍牆,轉眼間,潮水如一張灰黃色的魔毯覆蓋聖山周圍,所有人都急著從沙灘走回城中。

  到達聖山外唯一的堤道,我看到仍有許多旅遊車停泊在堤道兩旁的沙灘上,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趕緊找司機把車子駛離該處,說時遲,那時快,剛剛車子欲離開時,潮水已湧進來,車輪部份已淹進水中,後來,一些工作人員合力把車子往前推,最後才可駛往安全地方。

望向遠處的紅色浮標,原先仍在竹竿的頂端,我剛來時,竹竿還在沙地上,現在水位已升至竿頂,只剩紅球浮盪在水裡。

這時候,觀潮的人越來越多,有些遊客站在潮水的最前端,水進一步,人便退一步,有些人索性脫了鞋襪,踏浪而行,讓海水濕透雙腳,享受大自然的觸摸。

在灘頭另一面,一對戀人沒有理會鬧哄哄的場面,只緊握著對方的手,一起漫步於夕陽餘暉下的海岸,營造出小島最浪漫感人的情景。

  我站在長堤上,發覺來自大西洋的潮水幾乎淹沒了沙灘,只剩下堤道和小島,與小墓島相連的沙灘已給海水完全蓋住,漸漸地,小島四周已沒有了沙泥,而海水已湧至圍牆外,遠看小島就像一座浮在海中的城堡。

    年年月月,週而復始,即使歷史的巨輪已轉過千百次,然城堡也是隨著日月交替而起落,這自然景觀每天都在重複表演一次。

  當沙灘變成一片汪洋,我以為所有人都會離去,所有活動也跟著停下來,打算返回城裡時,卻發現某些活動才剛開始進行,在近左面城牆處,有人已準備好風帆,揚帆遠去,他就像跟時間競賽,趁黑夜來臨之前,盡情隨風逐浪。

原來變成海灣的聖米歇爾,正是水上活動的樂園。

  觀潮完畢後,很多旅遊車都陸續離去,堤道上只剩下疏疏落落的遊客,我亦返回城中,參觀之前未有到訪的地方。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鬼武者3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交通,法國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mont st michel,聖米歇爾山 住宿,聖米歇爾山怎麼去,聖米歇爾山巴士,巴黎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堡聖米歇爾山,米歇爾,修道院,聖米歇爾,諾曼第,阿夫朗什鎮,歇爾山,凱爾特人,奧伯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監工|木工|浮雕|宗教建築|建材|新藝術運動|地中海建築|巴黎鐵塔|客家建築|泰姬馬哈陵|廟宇|洛可可|比薩斜塔|東海教堂|知名建築物|綠建築|高第建築|閩南建築|騎樓|巴洛克|石板屋|傳統建築|展開圖|歷史遺跡|建築景觀|希臘建築|建築師|裝潢|雪梨歌劇院|老建築|

劍湖山世界

參考資訊: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21607748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Blog,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感謝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知識收藏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