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一、真觀,謂觀真諦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
二、清淨觀,謂於既除見思惑之清淨身,斷塵沙惑之假觀。
三、廣大智慧觀,謂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
四、悲觀,謂以上三觀觀察眾生,拔眾生之苦惱。
五、慈觀,謂以上三觀觀察眾生,而與眾生以樂。
參閱《法華經普門品》五觀,又作食時五觀、沙門受食五觀,係指沙門於進食之前所應作之五種觀法: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謂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所費功夫甚多,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為求福而施,故受食時,應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謂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不持戒,受施則墮,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謂須防心離於三過,於上味食不起貪,於中味食不起癡,於下味食不起瞋。
否則不知慚愧,墮三惡道,故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謂飢渴為主病,故須以食為藥,不起貪著。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謂不食則飢渴病生,難成道業,而多食致患,少食氣衰,故必食得適量,以資身修道。
由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五停心觀,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種觀法;又作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五門禪。
即:一、不淨觀,乃多貪之眾生觀想自他色身之不淨而息止貪欲之心。
如觀想死屍青瘀等相以對治顯色貪,觀想鳥獸噉食死屍以對治形色貪,觀想死屍腐爛生蟲蛆之相以對治妙觸貪,觀想死屍之不動以對治供奉貪,及觀想白骨之骨鎖觀以對治以上之四貪。
二、慈悲觀,又作慈心觀、慈愍觀。
乃多瞋之眾生觀想由與樂拔苦而得之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煩惱。
三、緣起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
乃觀想順逆之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癡煩惱。
四、界分別觀,又作界方便觀、析界觀、分析觀、無我觀。
乃觀想十八界之諸法悉由地、水、火、風、空、識所和合,以對治我執之障。
外道於身心常執為我而起我執,故於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起因緣假和合之分別,若觀無我,則能對治我執。
此觀為聖道之方便,故稱界方便觀。
五、數息觀,又作安那般那觀、持息念。
即計數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對治散亂之尋伺,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為散亂之眾生所修者。
此外,五門禪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為五門禪。
所謂念佛觀,即念應身、報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對治昏沈暗塞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種障害。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181463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Blog,煩請通知,將立即移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