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舅父穆阿扎姆是個野心勃勃的傢伙,他不僅獨攬大權,而且想篡奪王位。
阿克巴18歲時,他奪回大權,命令他的舅父到聖地麥加退隱。
阿克巴終於自己獨力執政了。
阿克巴擺脫左右羈絆後,便開始擴張領土的征討,他對不同的地區採用不同的政策。
對表示願意歸順的地區,他仍讓原來的頭領管理土地,並對他的子孫委以重任。
1562年,阿克巴同願意歸順的王公羅比哈裡﹒馬爾的女兒結婚,並讓他的妻弟擔任要職。
對不願意歸順,拒絕投降的地區,阿克巴就用武力征服,並兼併他們的土地。
1567年,阿克巴攻打梅瓦爾,用了4個月的時間攻下,屠殺了3萬人,並把作為王國象徵的大銅鼓和母神座上的大燭台拆下,當做自己的戰利品。
阿克巴用武力和懷柔的手段,15年的時間裡統一了北印度。
他又用16年時間把版圖擴大到遙遠的西北地方。
最後,他又用了3年的時間,平定了南方的幾個王國,從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莫臥兒王朝。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他對自己國家的內務進行改革整頓。
他命令官員重新丈量土地,將帝國分為182個稅區,嚴格分別等級徵稅;他還廢除將戰俘賣為奴隸的習俗;下令取消人頭稅、香客稅(對朝聖的印度教徒征服的稅)、田賦附加稅,遇到天災人禍,則一律免交田賦;阿克巴統一了全國度量衡,有力地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印度是個具有悠久宗教傳統的國家,國內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國家,現在人們把印度稱為「宗教博物館」。
阿克巴信仰伊斯蘭教,而印度長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經常發生矛盾衝突,這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安定團結。
為了協調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教徒們的關係,阿克巴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佈各教派平等,他選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級官員,自己還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貴族的女兒做妻子。
阿克巴自己還在宮庭中採納印度教慣例,每天清晨登陽台謁見臣民,參加印度教節慶,朝廷勤見時佩戴印度教標誌等。
印度教把牛當做聖牛,不許宰殺,阿克巴為此禁止宰牛、殺生。
他還在宮中點上了長明燈等。
阿克巴出於自己「寬容大度的個性」和自己「對宗教思想的追求」,他還創立了一個沒有上帝、沒有先知、沒有教務的「聖教」。
這種宗教的特點是提倡廉儉,其教義是要求信徒「棄絕世俗慾望而求得救」。
要求入教的人,可以直接見到阿克巴。
將頭巾放在阿克巴的手中,將頭放在阿克巴的腳上,阿克巴將人扶起,向他祝福,給他戴上頭巾,送他一幅自己的肖像,這人就算入教了。
這個宗教要求信徒忠於國君阿克巴。
教徒們把阿克巴當作上帝,相見時呼叫「安拉——阿克巴」(意為「阿克巴即真主」)。
信徒還效忠皇帝獻出自己的財產、生命、榮譽等。
阿克巴的「聖教」既無廟宇,又不祈禱,只要求教徒平時愛護動物,盡可能施捨、賑濟或做好事。
「聖教」也不強迫別人信教。
阿克巴的宗教措施,緩和了當時的宗教矛盾,使不同教派和平相處,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也因此得到了鞏固。
阿克巴做為國王,他尊重印度教,但對印度教的陳規陋習則加以禁止,反對寡婦自焚殉身、殺嬰、童婚、近親結婚以及不許寡婦再嫁等。
印度教寡婦自焚殉身是個愚昧、殘酷、野蠻的風俗:丈夫死了,妻子要跳入火堆為丈夫殉葬。
這個風俗在印度流傳很久了,到阿克巴的莫臥兒王朝已有1000多年了。
阿克巴對此非常痛恨,他派督察專員到全國去巡察,當寡婦不是自願殉葬時,督察專員就去保護她們。
阿克巴還曾經親自去解救過一位被迫跳火殉葬的孟加拉總督的寡婦呢。
據傳說阿克巴是個文盲,但他每天都要聽別人給他朗讀各種書籍,因此他也獲得了比較淵博的知識,能夠和一些有學問的人討論文學、哲學、宗教等問題。
他還畫畫,在宮庭中養了100多位畫家,這些畫家每月開三、四次繪畫展覽。
阿克巴總是興緻勃勃地觀賞,經常加以點評並給好作品賞賜。
在阿克巴的宮庭裡,還有各地的音樂家,他經常聽印度、波斯、中亞、克什米爾等地的音樂,漸漸地他也能作曲,而且命人將印度梵文樂譜轉譯成波斯文,再用波斯文演唱。
他要求他的官員互相學習,印度教官吏學習波斯文,伊斯蘭教官吏學習印度文,到後來,他的官吏們有的同時能用波斯文和印度文賦詞做詩,很好地促進了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
阿克巴當政時期,他善於理財和用人,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樣,印度國內的矛盾緩和,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
他去世後,他的後代統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是莫臥兒帝國興盛、封建經濟發展的時期。
阿克巴為莫臥兒帝國的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是莫臥兒王朝功勳顯赫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250557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Blog,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