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金 請問[五德終始說]的資料 請問各位大大[五德終始說]的資料可以告訴我先秦時代和漢代的資料嗎?


中國最早的五行說───尚書鴻範篇:「周書洪範云:『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

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

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引自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維新.李漢三、P15)史記中的鄒衍:「其次騶衍,後孟子。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後,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乃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始終、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孤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各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玆。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史記中的陰陽家:「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

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史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漢書中的陰陽家:「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捨人事而任鬼神。

』(劉向、劉歆《漢書》,《藝文志》)漢代桑弘羊論鄒衍:「漢代的桓寬引桑弘羊的話說:『鄒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法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

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列士。

』(《鹽鐵論‧論鄒》)可見鄒衍的學說,在漢代時代是很有影響的。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馮友蘭、P339)陰陽家思想的主題:「陰陽五行學說對《呂氏春秋》思想體系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據《史記》的《孟荀列傳》、《封襌書》和李善的《文選‧魏都賦注》所載,鄒衍的哲學思想要點有三:一是『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消長說明四時的更替;二是『禨祥度制』,即天瑞天譴說;三是『五德轉移』或稱『終始五德』,以五行相生相勝解釋朝代的興衰。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18)鄒衍學說分類:「鄒衍的學說包括天文、地理、歷史三個部分,構成一個閎大的體系。

..他的天文知識相當豐富,...被人們稱為『談天衍』。

但其具體內容如何,現已無從得知了。

...他的地理學說就是『大小九州』說。

」(中國思想史.上.張豈之主編、P161)鄒衍的五德終始說:「鄒衍的歷史學說『五德終始說』,是一種神秘的歷史循環觀念。

它以五德相勝關係說明王朝更替,先後順序為:一、土德,二、木德,三、金德,四、火德,五、水德。

水德之後又是土德,開始另一個周期,循環無窮。

每一個王朝代表一德,當一個王朝衰落後,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取代。

而新王朝興起的時候,在天意支配下自然界必定出現某種符應。

某個君主認識到符應的含義,便成為受命者,取得統治天下的資格。

他又自覺地效法符應顯示的那一德的性質為新王朝制訂各種制度。

」(中國思想史.上.張豈之主編、P162-P163)唐君毅論五德終始說:「吾今首當論者,為晚周漢唐之際,五德終始說中之帝王受命說之涵義。

此說倡自騶衍,而其書已佚。

然據呂覽月令、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史記封禪書、大戴禮、孔子家語,及淮南子等書,猶可考見其言『五德轉移,符應若茲』(史記孟荀列傳語),『五行相次轉用事』(史記封禪書如淳注語)之大旨。

世之學者,類能道之。

本吾人之見以觀,此說在根本上為宗教性兼政治性者,乃無疑義。

其原蓋是由殷周之際以來,潛存於民間,王者必受天命而王之思想之復蘇。

五德終始之說,與殷周之際之天命觀不同,則在此中有五帝代興之說,而非只有一昊天上帝,降新命於新王。

此五帝說之興起,或初由當時之有齊秦之東西二帝,乃漸有此天上之東南西北中央五帝之說。

蓋又以東南西北,為春夏秋冬四時中,日之出沒所偏之方向;而五帝之德,即首與運於四時中五行之德,五行之色彩、如青白赤黑黃等,亦互相配合。

人間之帝王,應天上之五帝之德之一而興之後,繼起之人王,即當依五行之序,而另應五帝之一德以興。

帝王為政之道,所尚之色彩,及所立之種種制度,亦自當依五行之次序而轉變。

為此五德終始之說者,即本之以論天地剖判以來,唐虞夏商周歷代政治之道與制度之代易,以及當今主運符應之所存。

然此中五行之次序,究竟為一相剋之次序,或相生之次序,又當今之人王應在天上之何帝,則有不同之說。

如史記始皇紀,謂『秦政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然後合於五德之數。

』索隱注曰:『水主陰,陰刑德。

』則秦乃以周為火德,而自謂應水德以勝之。

然漢之張蒼,又以漢應水德,以勝周火。

賈誼、公孫臣,乃主漢應土德,以勝秦水。

此皆本騶衍之『五行之次,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淮南子齊俗訓)之說以為論,亦即依五行相剋之次序以為論者也。

然後之劉向,又改而主依五行相生之次序。

後漢之光武,亦信此五德之說,以赤符自稱火德,而繼王莽以起,謂『天心可革可禪』。

此中,以五行之相剋或相生為序,謂當今之人王,應在天上何帝之德以興,因與實際上之政治權力之爭,互相夾雜,固多穿鑿附會之論。

然觀此數百年之中之帝王,皆必托諸此五德終始之說,乃能自固其王位,而聚訟之多又若此;則想見此時代人宗教思想之篤,正無殊於耶穌降世前後之數百年中之西方人。

此時在印度,亦即部派佛教,與印度各派之宗教哲學大盛之時代。

人類東西之思想之步履,蓋有其不謀而合者在。

」(中國哲學原論.唐君毅、P542)陰陽家思想在漢代學術分類中是屬於數術類思想:「觀察自然現象,用來推測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作法,在古代十分流行,並且出現了不少這類著作。

漢代人把這種作法和這類著作叫做術數或數術。

《漢書‧藝文誌》有《數術略》,為七略之一,包括了一百一十種著作,二千五百五十八卷,可見數術在先秦思想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數術略》又把這著作分為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

其中蓍龜、雜占兩類純屬宗教迷信著作,其它四類著作中包含著天文、歷法、地理等古代科學知識,也與宗教迷信結合在一起。

《漢書‧藝文誌》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生殺之實。

故聖王必正歷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

』『五行者,五帝之形氣也。

』『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

』把自然知識和人事吉凶牽合在一起,是數術的特點。

...數術之學與陰陽五行學說本來是結合在一起的。

蓋數術家陳其數,而陰陽家明其義耳』。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第142頁)戰國時出現了一個學派,將陰陽數術思想加以發展,企圖構造世界圖式,以說明世界的整體聯繫,這個學派就是陰陽家,又叫五行家,或陰陽五行家。

」(中國思想史.上.張豈之主編、P160)漢代的天文學有五行說的系統在:「司馬遷敘述當時關於天文的知識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史記‧天官書》)這說明,『術數』的『天文』和『五行』是聯繫在一起的。

天上的水、火、木、金、土五星,就是『法類』於地上的五行而得名。

水、火、木、金、土是『術數』中的『五行』的範疇,也是『術數』中的『天文』的範疇。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馮友蘭、P325)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

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

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餘(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鄺、P207)馮友蘭論陰陽五行家思想對於中國哲學和科學發展的影響:「陰陽五行家思想是一個科學和巫術相混合的體系,陰陽和五行這些概念,本來都是指一些物質的東西。

在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的體系裡,所謂陰陽五行,還保持原來的意義,就是說,他們所說的五行和陰陽基本上還是物質性的東西。

...鄒衍稱五行為五德,就是五種性質。

...」(前引書、P342)「《呂氏春秋》稱五行為五氣。

五氣就是具有五種性質的氣。

這五種氣,經常流動運行於世界之中,所以稱為五行。

五行在本質上都是氣。

陰陽也都是氣,那就是說,它們都是物質性的東西。

在這個意義下,陰陽五行的概念,對於中國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就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陰陽五行的思想對古代的天文學、醫學、化學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影響。

古代的科學家們或者把陰陽和五行看成是具有不同性質的物質原素,用以說明物質的構成;或者用陰陽五行的相互作用,說明物質現象間的相互聯繫。

...「就醫學而論,中國古代醫學認為人身的內部,與自然界有密切的聯繫;人身的組織,是與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相適應的。

因此陰陽五行家的世界圖式,也成為生理學的根據。

《內經》說,有天之陰陽,有人之陰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按四時說是夏)』。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秋)』。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冬)』。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春)』。

『人亦應之』,『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金匱真言論》)。

照這樣說起來,人的五臟,跟四時和四方是完全配合的。

...「《內經》說:『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

就是各有『收』於自然界而『受』之。

例如『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類草木』。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其類火』。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其類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其類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其類水』。

(《金匱真言論》)『五臟應四時』,肝應『春氣』,心應『夏氣』,肺應『秋氣』,腎應『冬氣』。

這一種的生理學完全是以陰陽五行家的世界圖式為基礎的。

...「因此從衛生方面說,也有《月令》。

例如《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四氣調神大論》)一年四季的變化使生物有生、長、收、藏的反應。

人也應該隨著四季的變化,對於自己的身體,作生、長、收、藏的適應。

《內經》認為,人若是能照著這個『月令』去行,就可以卻病延年。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同上)這是以預防為主的醫學理論。

」(前引書、P342-P344)管子書中的陰陽說:「《管子》中的《形勢解》:『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華上,故萬物長;秋者,陽氣始上,故萬物收;冬者,陽氣華下,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

』」「《管子》:『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

刑德者,四時之合也;刑德合於時則生福,詭則生 參考資料 中國最早的五行說───尚書鴻範篇:
鄒衍的歷史學說『五德終始說』,是一種神秘的歷史循環觀念。

它以五德相勝關係說明王朝更替,先後順序為:一、土德,二、木德,三、金德,四、火德,五、水德。

水德之後又是土德,開始另一個周期,循環無窮。

每一個王朝代表一德,當一個王朝衰落後,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取代。

而新王朝興起的時候,在天意支配下自然界必定出現某種符應。

某個君主認識到符應的含義,便成為受命者,取得統治天下的資格。

他又自覺地效法符應顯示的那一德的性質為新王朝制訂各種制度。

資料來源:中國思想史.上.張豈之主編

詩|三國演義|陶淵明|朱自清|西廂記|水滸傳|修辭|字典|十二金釵|儒林外史|成語|徐志摩|典故|紅樓夢|西遊記|人間詞話|李白|聊齋志異|唐詩|三國志|散文|寓言|家|張愛玲|三字經|三十六計|言情小說|龍族|千字文|

五金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1204361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知識收藏處 的頭像
    知識收藏處

    知識收藏處

    知識收藏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