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二、【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三、【常以法音。
覺諸世間。
】四、【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五、【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六、【為諸庶類。
作不請之友。
】七、【興大悲。
憫有情】……八、【如來以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九、【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十、【宣揚戒定精進門。
】……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貪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
精進不止。
會當剋果。
何願不得。
】十三、【法藏聞佛所說。
】……十四、【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
修習功德。
滿足五劫。
】……十五、【住真實慧。
勇猛精進】十六、【積植德行。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十七、【植眾德本。
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
惠利群生。
……】……十八、【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十九、【發菩提心。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所作善根。
悉施與之。
令得安樂。
】二十、【要當作善。
所謂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欲。
……】二一、【一心清淨。
端正身心。
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
】……二二、【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二三、【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二四、【諸佛密藏。
究竟明了。
】……二五、【所言誠諦。
】……二六、【遍遊佛剎。
無愛無厭。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二七、【於一切眾生。
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二八、【知一切法。
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
二餘俱盡。
】二九、【其心潔白。
猶如雪山。
】……三十、【其心正直。
論法不厭。
求法不倦。
】三一、【淳淨溫和。
寂定明察。
】三二、【身心潔淨。
無有愛貪。
】三三、【志願安定。
求道和正。
淨定安樂。
】三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三五、【父子兄弟。
夫婦親屬。
當相敬愛。
無相憎嫉。
……】三六、【世間之事。
更相患害。
雖不臨時。
應急想破。
】三七、【若曹當熟思計。
遠離眾惡。
擇其善者。
勤而行之。
…】三八、【能於此世。
端心正意。
不為眾惡。
甚為大德。
】三九、【佛教群生。
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
令持五善。
獲其福德。
】四十、【世間諸眾生類。
欲為眾惡。
強者伏弱。
轉相剋賊。
……】四一、【世間人民。
不順法度。
】……四二、【富有慳惜。
不肯施與。
】……四三、【世間人民。
相因寄生。
壽命幾何。
】……四四、【世間人民。
不念修善。
】……四五、【橫行威勢。
侵易于人。
】……四六、【世間人民。
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
治身修業。
父母教誨。
……】四七、【天地之間。
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
禍福相承。
身自當之。
無誰代者。
】四八、【若能自於其中。
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
言行相副。
所作至誠。
……】四九、【從小微起。
成大困劇。
】……五十、【尊聖敬善。
仁慈博愛。
】五一、【當自端心。
當自端身。
耳目口鼻。
皆當自端。
身心淨潔。
與善相應。
……】五二、【廣植德本。
勿犯道禁。
忍辱精進。
慈心專一。
】五三、【唯此世間。
善少惡多。
】……五四、【尊卑男女。
眷屬朋友。
轉相教語。
】……五五、【改往修來。
洒心易行。
自然感降。
所願輒得。
】五六、【佛所行處。
國邑丘聚。
靡不蒙化。
】……五七、【阿逸多。
當知疑惑。
於諸菩薩為大損害。
為失大利。
】……五八、【佛言。
彼等所種善根。
不能離相。
不求佛慧。
深著世樂。
……】……五九、【復有眾生。
雖種善根。
作大福田。
取相分別。
情執深重。
求出輪迴。
終不能得。
】六十、【當孝於佛。
常念師恩。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當堅持之。
無得毀失。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精要十念法壹、講經緣起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這次我們在大覺蓮社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預定是四次,一共有八個小時給諸位介紹《大乘無童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土宗稱為大經,在美國也曾經講過幾遍了。
在過去幾年,台灣印《大藏經》已經超過十次以上,這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數量也相當可觀,流通到全世界。
商務印書館將《四庫全書》也印出來,世界書局接著印《四庫全書薈要》。
這是在中國古來的典籍在非常殊勝的因緣下,先後都出版了。
多少年來,我們惟恐這些典籍會散失,會失傳,現在我們實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這麼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國,許多大的圖書館裡,我們也都曾經看到。
可是我想到一個問題,這許多的寶藏,如果沒有人去讀誦,放在圖書館,依然是非常可惜,也就聯想到《大藏經》,幾個人一生當中有機會把《大藏經》看閱呢?
實際上我們也曉得,縱然發心去閱藏,看前面不知道後頭,看到後面,前面又忘光了,實實在在得不到利益。
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夠把經典裡重要的句子摘錄下來,讓我們大家都能夠看到,都能夠讀到,都能夠應用在生活當中,中國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
早年我看到弘一大師《晚晴集》,一個小冊子,《晚晴集》裡一共節錄了一百零一條,都是經典和祖師的語錄。
前一月,我在達拉斯,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辦佛學講座,我就採用了弘一大師的《晚晴集》,將《晚晴集》作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討論,同學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我覺得這個很值得試一試。
於是乎此次葉居士來找我,問我講什麼,我就在《無量壽經》裡摘錄了六十條,如果此法試驗成功了,我想《大藏經》也可以採取此法。
我們現在印的《大藏經》是日本的《大正藏》,總共是一百冊,假如能把一部《大藏經》濃縮成一冊,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種中國的大部典籍,都用此法把它節錄出來成為一冊、二冊,那將來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到。
當然節錄的重點,這就是佛法裡常說的「應病與藥」,今天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症狀?
一般人只知道現在社會非常混亂,真正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
如果我們冷靜觀察,大亂的根源是什麼?
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喪失了,因果的道理與事實,沒有人重視,這是現前社會病態主要的因素。
我們對治這個因素,從世出世間典籍裡,這些典籍就是寶藏、寶山,怎樣到山裡去採藥,來對治眾生的大病,我們所著重的就是倫理道德與因果的道理事實,我們只採集此方面的。
所以此次選讀六十段,是以整個社會病態作為標準的,而不是對修淨土的人所說的。
如果專修淨土,我不會選擇這些,我們一定會選擇四十八願,一定會選擇《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對於專修淨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讀的。
所以此地所選擇的,是以整個社會大眾為對象。
這是將選讀的因緣,簡單跟諸位說明了。
六十段我們讀了之後,也可以說《無量壽經》全經都讀到了。
這種方式也有個好處,因為句句都是我們需要的,換句話說,經裡精采的教誨,無論是讀,無論是講,都非常方便,因為一部經不可能自始至終都契機,於是乎,一部經中有不少冷場,不切實用,聽起來就沒有味道了。
這節錄出來,可以說是句句都是精華,句句都是高潮,所以無論是講,無論是聽,無論是讀,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學興趣,我們這次是初次的嚐試。
貳、正釋經文一、【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句在淨宗來說非常重要,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作法確實是有根據的,根據什麼?
就是這條經文,使我們明瞭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賢之德。
大乘經論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注意這「圓」,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
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到上上都是修的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我們從經典裡找出來了。
「無量行願」,「行」是實現,「願」是志願,濃縮就是佛門裡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的行願。
普賢菩薩是用十大願王作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
「普賢行」和所有其它一切行門不相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心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仁。
所以「禮敬」,他這「禮敬」的精神和一般「禮敬」不一樣,「禮敬諸佛」,那些是「諸佛」呢?
一切眾生就是「諸佛」,這是佛在《華嚴》、《圓覺》上都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所以要曉得「禮敬諸佛」不是我們看到佛要對他尊敬;那不是佛,我們對他就不恭敬,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這個「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平等的恭敬,「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
經上不僅如此,而且告訴我們,一切無情的眾生,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動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無情的眾生,我們不叫佛性,叫它作法性,法性和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那無情的眾生怎麼辦呢?
和敬佛一樣的恭敬,這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我們對它的恭敬,和對諸佛的恭敬無二無別,這叫做「普賢行」。
那我們見了桌椅板凳是否也要頂禮三拜呢?
那就錯了,桌椅板凳我們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那就是對它的「禮敬」。
所以在儀式上,在外表上有種種差別,內心的尊敬則毫無二樣,這叫「禮敬諸佛」。
學佛從這地方學起,不但至高無上的佛法從「禮敬」學起,佛們課誦本懺儀裡,諸位常常唸到「一心恭敬」「一心禮敬」,「一心」就是「普賢行」,「一心」是平等的,對佛是此心,對人也是此心,對畜生還是此心,對桌椅板凳也是此心,這叫「一心」。
「二心」就有差別了,所以「二心」「三心」那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了,「一心」才是「普賢行」。
這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知道自己怎麼修學。
第二句「稱讚如來」,和第一句用的名詞不一樣,第一句是講「諸佛」,第二句為什麼換成「如來」呢?
有什麼不一樣?
這裡面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說「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相」上我們要一心平等的恭敬,讚嘆要從「性」上講。
與性相應的是善事,我們要讚嘆;不相應的是惡事,惡事不讚嘆,惡人不讚嘆,但是要恭敬,所謂是「敬而遠之」,恭敬心沒有差別,不讚嘆。
從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呢?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禮敬,然後一定是讚嘆。
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識裡,他有三位有禮敬,沒有讚嘆,這三人是誰呢?
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這位善知識代表的是愚痴。
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瞋恚。
第三位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
這三人代表貪瞋痴,善財童子雖然去參學,有禮敬,不讚嘆。
由此可知,讚嘆是讚嘆善法,不讚嘆惡法,但是在禮敬沒有善惡的分別,所以「禮敬」和「讚嘆」當中,有這麼大的差別,這是我們要曉得,應當要學習的。
十願在此就不逐條細說了,《無量壽經》全套的錄音帶講得很詳細,諸位可以作參考。
無量的行願歸納為普賢菩薩的十願,阿彌陀佛則是以四十八願,當然比十願就詳細得多了。
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具足」這二字,我們有沒有「具足」?
如果我們願不具足,我們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信、願、行,我們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行啊,願不具足,鼎三條腿缺了一條,去不成,這要緊。
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如果真的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天天去唸它,時時去學,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叫「具足」了。
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四弘誓願都在其中,一定要變成自己的願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麼知道的?
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作了一個比較,那一個算第一?
一般人都公認《華嚴》第一,幾乎大家都沒有反對的,《華嚴》是經中之王,根本法輪,《華嚴》第一。
《華嚴》和《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
《華嚴》到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
《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論,說它是「第一之第一」,這沒話說,確實講得通,無論在理上,在事實上都是如此。
《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分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裡那一品是第一?
當然是四十八願,第六品是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全經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部分。
四十八願那一願第一呢?
第十八願第一,為什麼?
第十八願就是臨終十念往生,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一切功德法」,我們才真正把它找到了,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
為什麼呢?
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華嚴經》,《華嚴經》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句名號是總綱領,這句名號像山的樣子,它是山尖峰。
我們把這個抓到了,這就把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統統抓到了。
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對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想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181432
如有不妥請告知於本部落格,煩請通知,將移除本文。感謝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