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身累積財物者,是信佛信一半, 有沒違反菩薩戒啊嘉信理財 為自身累積財物者,是信佛信一半, 有沒違反菩薩戒啊 我看網友無色問「為自身累積財物者,是信佛信一半的人????(正覺會不必答了)」三簡回答,為自身累財物的人,根本就沒有完全信佛,而常浩說,這是有違於菩薩戒的,但三簡說在家人不斷的布施才是守菩薩戒的人,這種人不會為自己累積著財物,那麼到底這不為自己累積財物,有或沒有違反菩薩戒?????
五六天前就叫三簡答,他就是不答,他說錯在常灝,因為那是「修與未修」的問題,與小孩子爭,有什麼意思他不答,我來答,算是維護道友,一、常灝認為三簡大德犯了自教相違過,理由是因為瑜伽菩薩戒中說可以:我說常灝是錯的,因為:(a)三簡並不是講不能積聚財物,他講的是真信佛的人,不會累積財物,當知,真是依教奉行的人,他每天都在布施,豈有「餘財為己身累積」??他原文寫道「在家人,若真是完全信佛者,第一就是依教奉行,而依教奉行者,無論是因為汝修持布施度,或是因為汝已成為佛子(註:修菩薩行,受菩薩戒的人就是佛子),而佛子則更是按佛菩薩的希望去作事,例如,佛菩薩是視每一眾生如獨子,所以佛菩薩遇到窮人,一定是努力的幫助對方,而不會將錢藏著不布施。

所以完全信佛(即依教奉行)的在家人,除為了使家人安心而累積些許財物外,不會累積大量財物,因為財物的使用方法是,如同菩薩見到獨子受苦,立即就拿來幫助自己的兒子了(獨子是窮人,是受難者)錢馬上撒出去了,那裡有自己守著財物而不用於救濟之道的,所以真信佛的在家人,因為專心於諸佛菩薩所行之道的原因,絕不會累積大量財物,因為大部分是捨出去了,只留一點點不是自己安心,是為使家人安心才留的。

」,在無色第一次開題問,三簡所答之文字,其未說累積財物則有或無違背菩薩戒的問題,他只是說真依教奉行(或是現在我替他延伸,延伸為,乃至是真的按照菩薩戒來依教奉行的人),除了家人的安心,存一點餘財讓家人安心外,不存餘財了,因為如果真的按菩薩戒行事,尤其按菩薩戒第二條行事的人,不可能尚有餘財能不布施,而因為到處有可憐人,到處有生物被殺被關希望你去解救,所以你不可能有餘財可以掖著的,因為全部布施出去了,哪可能再掖著不布施,由是才說真依教奉行的人,沒有餘財,因為已按教授布施出去了)。

(b)而到了本題阿貴所問,而三簡根本未答,再來,我看實際上阿貴所問,根本不是三簡所講的。

然我們可以試著討論「在家人不斷的布施才是守菩薩戒的人,這種人不會為自己累積著財物?」這問題,我來答:常灝是認為在家人是可以為了眾生而累積財物,這才不違菩薩戒,但是三簡從未講過在家人不可以累積財物,所以就這一點,算是雙方各有認知,而雙方理未講出來,算是雙方平手。

而再進一步分析,三簡從一開始就講「真依教奉行(或是我替他延伸為真嚴守菩薩戒)的人,自然是依菩薩戒不斷布施,既是不斷布施,哪有可能還有餘財,為自己而累積??」,此是就「真幹,真實修菩薩戒」的人而言,也確實會如此,所以這一點來說,三簡是到了「真幹」的層次,而常灝是「紙上練兵」,還在想什麼為眾生而累積,這就有點尚是渾話了,沒有真的下去幹,真下決心按佛教授去做嘛,所以三簡較高明於常灝。

(常灝可能還是心中不服,來來,光是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去一趙碧砂漁港吧,那裡現賣活魚,也有現場料理魚類,那裡的生物希望人家救他的命,你如果是真實修菩薩戒的人,二話不說,財產就要用來救這些生命,因為菩薩戒第二條「不施法與財」,就是人家(此之人家,包含人類,動物;、六道眾生)請你救他的命,請你布財物,請你布施法,你就要布施,不能捨不得,而光是要救那裡的生命啊,你一趙就一定要花上千萬元以上。

再來,宰豬場,每一隻豬都害怕被殺,希望有人救他,你去一趙樹林屠宰場,你真的要救,一天就要花掉上十億元台幣。

而不止這個,當知,每天有多少家庭的孩子正缺少衣服,少學費,少營養午餐費,如果你真的布施,而世人也知道你在行布施,所有的窮人吃好鬥相報,上門來了,按菩薩戒,只是人家是真有困難,你不能拒絕的,你就算是王永慶的話,你可以撐幾天就家財施光了??所以說,真的照菩薩戒第二條去幹,豈有餘財為自己累積??,故三簡的層次是高於常灝的。

(c)再來,常灝可能又不服說,「哦,那麼為了擔心以後有人上門,而自己沒得布施,所以現在要累積財物,以備將來。

」,我答:剛才已講了,真的行菩薩戒第二條的人,現在不斷的布,而有困難的人、動物那麼多,可以說是「生吃都不夠了,豈可能曬干」(台語),再來,所以常灝的講法的前提在「我現在不布施,或是選擇性布施」才有可能累積財物為了以後,而「現在不布,或是選擇性布施」,就是現在「選擇性不布施」這已是有違菩薩戒第二條了。

(d)再來,灝灝可能又不服說「現在不存一點,那麼以後有人上門而沒有錢可以布,是犯菩薩戒所以現在要存錢」,我說這是似是而非。

又當知,「如果人家來找你布施當時,而你真的是完全沒有錢所以沒有法子布施,這根本不違菩薩戒的哦,厲害吧,這與你一般的認知是不同的,依據呢?依據就是阿底峽傳,有一段阿底峽本來答應印度寺主要回印度,後來沒有回去,但沒有違犯妄語戒的那一段,你們自找來看。


開題大德弄錯末學意思了─末學認為三簡大德所說不能累積財物是錯的,因為瑜伽菩薩戒中說可以,末學認為三簡大德犯了自教相違過。

但是就菩薩戒精神來看,除了生活必需外的財物,是為了眾生而累積。

〔第八、遮罪共不共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為妙。

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

如說求衣,求缽亦爾。

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

  如是等中,少事[15] 少業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

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有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佛陀有教人理財,布施多少比例供養多少比例儲蓄多少比例...都有說過,奇怪的是很少人會講這,以前也一直覺得奇怪都佈施出去要吃甚麼?
審判長 ( 初學者 3 級 ) 大德 說的有道理 --- 也有經典依據 財多多 --- 因布施而來 (何罪之有 ? )餓鬼道 --- 因慳吝而來 (聚財難捨 ! )

達布施公司,布施的故事,布施與福德,布施功德,布施如播種,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無相布施,布施波羅蜜布施,菩薩,累積,簡大德,真信佛,家人,碧砂漁港,阿貴,依教奉行,印度寺

城隍爺|紫竹寺|燒香|財神爺|犯沖|土地公|普庵祖師|業障|文殊菩薩|關聖帝君|太歲|大甲鎮瀾宮|八家將|月老|地藏王|輪迴|媽祖|擲茭|佛經|因果|普賢菩薩|繞境|修行|殺生|車城福安宮|吃素|北港朝天宮|走靈山|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72111301 嘉信理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知識收藏處 的頭像
    知識收藏處

    知識收藏處

    知識收藏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