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心企業黑心商品企業金融 黑心企業黑心商品 請就最近於媒體當中所刊載 有關黑心企業黑心商品報導發表看法並就個人觀點提出與企業倫理相關見解
論「政府信用」的破產如何導致中國「黑心食品」的泛濫最近傳媒經常報導中國「黑心食品」的泛濫,並質疑中國企業的道德良心問題,但是,這將事情看得太過表面化。

事實上,「黑心食品」的泛濫的更深層原因是政府朝令夕改的政策,導致企業血本無歸,使企業沒有長遠發展的打算,出現了各種乘機「撈一把」的短期行爲(例如製造假貨)所致。

在中國政府執政能力的各種問題中,最大的弱點就是「政府信用」。

近期在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節目中,反映出來問題的80%以上,都是地方不認真執行(或者根本不執行)中央制訂的法令政策。

經常聽到電視畫面裏的記者無奈地說:「中央三令五申地強調……,可是到了這裡就是……。

」這些事都明顯反映出中國政府缺少信用的執政弱點,人民對政府不信任,所以經常出現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情況。

2000多年前商鞅在秦國搞變法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信於民」。

商鞅讓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誰能把木杆從南門搬到北門,賞給十金。

把這麼一根重量很輕的木杆從南門搬到北門,一般人都能做到,為什麼要給這麼多賞金呢?大家都懷疑這是一個耍人開心的騙局,所以沒有一個人出來搬木杆領賞。

商鞅見沒有人出來搬木杆,就把賞金從十金提高到五十金,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把木杆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他五十金,以示信用。

從此秦國百姓相信商鞅「言而有信」,認真執行他頒佈的新法,才使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現在中國的公安也開始懸賞捉拿犯人了,可是極少有人去報案領賞,因為人們不相信報案後真的會領到賞金。

中國流傳著一句口頭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它形象地說明瞭中國政府的信任失墜。

一個政府要想指望人民認真貫徹執行它的各項令政策,最關鍵就是要有「信用」。

只有人民對政府信任,他們才會認真對待和執行政府的法令政策。

十幾年前中國當局把農民工稱為「盲流」,那時黨中央號召農民在家鄉安心種地,不要盲目跑到大城市來尋找工作機會。

但是農民根本不聽中央的號召,「盲流」越來越多,以至於形成了今天中國大城市中「民工撐起半邊天」的局面。

這些勤勞價廉的農民工是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在動力。

假如當年農民遵循黨中央的號召,老老實實呆在家鄉種地,不出來「盲流」的話,很難想像中國經濟會有今天的大發展。

上面提到老百姓不信任政府,不聽從政府的號令而導致「壞事變好事」的個別例子。

在絕大部份情況下,政府缺少信用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都是負面的。

爲什麽老百姓不信任政府呢?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政府的法令政策反覆無常,朝令夕改。

有人評論中國政府「朝令夕改」的作風損害了政府的信用,降低了共產黨的威信,其實更爲嚴重的是它妨礙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

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現在假貨橫行,從食品到服裝、家電、甚至到住房,假貨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那麽這些假貨是誰生産的呢?絕大部份假貨都是私營小企業生産的,政府強行關閉生産假貨的小企業,也許會讓不少人拍手稱快。

可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另外一個事實,就是我們身邊的假貨太多了,生産假貨的小企業太多了,而且剛關閉一個假貨生産廠,又會冒出來第二個、第三個假貨生産廠,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企業生産假貨,屬於沒有長遠眼光的短期行爲。

凡是生産假貨的企業,不可能發展成爲大企業和成功的企業,這是最淺顯的經濟學原理,中國人不可能不明白。

以前中國的「同仁堂」等著名老字型大小店鋪,他們的家訓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賣假貨」,中國商人很明白只有貨真價實才能取得顧客的信用。

現在中國造假的企業多如牛毛,並非中國人不知道造假貨的危害性,也不是中國人不知道生産貨真價實的東西才能把企業做大,才能創出自己的品牌。

中國企業出現大量製造假貨的短期行爲,直接反映出人們對中國政府的政策「說變就變」的恐懼感。

私營企業根本沒有長遠發展的打算,他們害怕哪天中央首長心血來潮,出台一個什麽新政策,他們的企業就要完蛋了。

所以他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到錢,而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生産假貨自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是造成中國大地假貨泛濫成災的內在因素。

不少人抱怨中國官員腐敗,「打假」力度不夠。

其實中國假貨泛濫的根本原因並非「打假」的力度不夠,而是人們對中國政府的政策缺乏信任,導致企業(特別是私營小企業)沒有長遠發展的打算,出現了各種乘機「撈一把」的短期行爲,製造假貨也就是「撈一把」短期行爲的具體體現。

同樣中國的大企業也明顯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中國企業沒有今後二、三十年的長期發展規劃,企業對科研的投入很低,人們總是擔心「計劃趕不上變化」。

另外中國出現的新興富裕階層,也對中國政府的政策穩定性沒有信心,這促使他們一賺到錢就購買高級商品奢侈消費,而對今後發展擴大再生産的投資熱情不高。

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大街上居然到處跑著賓士寶馬高級轎車,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富翁短期心理的見證。

19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爲瞭解決「三農問題」,號召各地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各地回應中央的號召,開辦了小鋼鐵廠、小水泥廠、小火電廠、小玻璃廠、小煉油廠(即所謂「五小」企業)。

可是近幾年來中國出現了能源和電力供應緊張,於是中國政府出台了一個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條例,要求各地政府強行關閉能源消耗高的「五小」企業,以保證大中企業的能源和電力供應。

當年政府號召興建「五小」企業,現在政府又要強行關閉這些小企業,這就是中國政府政策的「說變就變」的具體例。

而且中國政府關閉這些當年響應自己號召辦起來的「五小」企業,還不給任何賠償或補償,甚至使用行政手段強行拆除。

比如湖北的一篇報道:湖北省大冶市開展「五小」整治活動兩個月以來,共拆除「五小」企業377家,對「五小」企業佔用的712畝耕地進行了平整……。

不久前中國剛剛通過保護「私有財產」的憲法,那麼政府出面強行關閉或拆除「五小」企業的行為,是明顯的侵犯私有財產。

儘管「五小」企業能源消耗高和產品質量差,但是「能源消耗高」和「產品質量差」並不違法,「五小」企業也是合法經營的企業。

儘管「五小」企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應把它們交給市場去自行淘汰。

政府可以規定一個産品質量標準,達不到標準的産品不允許上市出售,這樣能源消耗高和産品質量差的小企業就自然會被淘汰。

一個憲法明文規定保護「私有財產」的國家政府,絕不應該強行關閉合法經營的企業。

現在中國政府爲瞭解決當前的能源電力緊張,不惜「違憲」侵犯私有財産,強行關閉甚至拆除「五小」企業。

中國政府強行關閉「五小」企業的做法,確實可以暫時緩解能源電力緊張的問題,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做法卻讓人們失去對中國政府「保護私有財産」諾言的信任,短期的能源緊張和長期的政府信用,到底孰輕孰重?強行關閉「五小」企業無疑是一種「殺雞取卵」的目光短淺政策,也是中國政府「執政能力」有待提高的表現吧。

在大家都是「撈一把」的短期心態下,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雖說政府要樹立起信用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希望中國政府意識到它的執政能力中的這個最大弱點,今後在制訂和執行法令和政策時,樹立起「信用第一」的觀點。

這並不是要中國政府對什麽都信誓旦旦地保證「五十年不變」,而是要以實際行動體現法律和政策的一貫性和延續性,減少人們急功近利的短期心理,樹立長遠發展的信心和信念,這才能讓中國走上長期穩定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 林思雲:中國政府執政能力的弱點

中國政府體制,中國政府組織,中國政府制度,中國政府 英文,中國政府網,中國政府體系,中國政府組織架構,中國政府機關,中國政府結構,中國政府負債中國政府,中國,企業,黑心商品,黑心食品,商鞅,政府,中央電視台,私有財產,威信

新聞|美國|台北|法院|華航|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2807195 企業金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知識收藏處 的頭像
    知識收藏處

    知識收藏處

    知識收藏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