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 國際金融中心 中觀 ~ 中觀,佛教術語,起源於西元二世紀龍樹所著的《中論》,八正道中的正見之一。
開悟者開始以如來藏的中道性作為觀行的標的,再依此觀三界萬法中皆因不生滅的如來藏直接間接而生而有,故如來藏與萬法非一非異,非空非不空。
依照如來藏之中道性來觀察世間一切人事物,即為中觀;證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即能獲得般若智慧,當下即是涅槃解脫。
如來藏又名空性,亦稱為第八識或真心。
第八識恆具中道性,八不中道等中道理,皆是宣示此心之中道性,故名此心為中道心;開悟者能依此心而親領受其中道性者,如是之中道觀行,即名中道觀,亦名中觀。
在大乘佛教中,中觀學派即是以中觀的修證為主。
中觀與般若《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要。
《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恆所俱諸中道性的幾個例子。
《中觀今論》:「中觀的教法,即我們的聞思修慧,雖不是離言的,而能順流趣入離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
三種般若中,此為實相般若。
此實相般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達到此實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為般若,為中觀。
要到此田地,須依中觀的方法論。
所以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為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
聞量、比量、現量三者,在正觀真理的過程上,是有著連貫性的,必然的關係性的。
忽略此點,縱以為理事圓融,而實際上必然落於兩邊」( Y 9p56~57[編輯] 中觀與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界萬法皆因第八識如來藏及七轉識直接間接合和運作而生而有。
第八識如來藏之體性:本來、自在、清淨、不生、不滅、常住、涅槃,故為萬法的本源。
有生滅即非常住法,非萬法之本因。
因此唯有函蓋無生滅的如來藏與有生滅的七轉識,如是具足八識心王的無生滅與生滅時,方有可觀中道的三界萬法,亦方有中觀之可言。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
」意即第八識如來藏心體雖自性清淨,但卻含藏染污的種子,致使眾生流轉生死、煩惱不斷。
《心經》中的「不垢不淨」即是此意。
[編輯] 中觀與證悟《學佛三要》:「真正的智慧現前,即是證悟法性,成就佛果。
而這究竟理性的體證,著重一切法空性。
這與小乘慧有兩點不同: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三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
同時,大乘本著這一究極理性,說明一切,開展一切,與無常為門的二乘觀境,顯然是不同的。
經說苦等不可得,即是約此究竟法性而說。
大乘教典依據所證觀境,安立了種種名字,如法性、真如、無我、空性、實際、不生滅性、如來藏等,有些經總集起來:「一切法無自性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或說一切眾生本具法性,是常是恆,是真是實。
《中觀論》說一切法畢竟空,自性不可得,也即是闡示此一意義。
第二、聲聞者重於自我身心的觀察,對外境似不大注意,祇要證知身心無我無我所,就可得到解脫。
大乘則不然,龍樹所開示的中觀修道次第,最後雖仍以觀察無我無我所而得解脫,但在前些階段,菩薩卻要廣觀一切法空。
又如唯識學者,以眾生執著外境的實有性,為錯誤根本──遍計所執自性,所以它底唯識觀,雖以體悟平等空性的圓成實為究竟,但未證入此究竟唯識性之前,總是先觀察離心的一切諸法,空無自性,唯識所現;由於心外無境,引入境空心寂的境地。
大乘不共慧,約事相方面,除生死世間的因緣果報、身心現象,還有菩薩行為、佛果功德等等,都是它的觀境。
以此世俗觀慧的信解,再加以法無我性──法空性的勝義觀慧。
依聞思修的不斷修習轉進,最後乃可證入諸法空性──真勝義諦。
修學大乘慧,貴在能夠就事即理,從俗入真,不使事理脫節,真俗隔礙,所以究竟圓滿的大乘觀慧,必達理事圓融、真實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
然在初學者,即不能如此,因為圓融無礙,不是眾生的、初學的心境。
印度諸大聖者所開導的修道次第,絕無一入門即觀事事無礙、法法圓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緣起,菩薩行願、佛果功德下手,然後由事入理、從俗證真,體悟諸法空性,離諸戲論,畢竟寂滅。
此後乃能即理融事,從真出俗,漸達理性與事相,真諦與俗諦的統一。
無著喻這修證過程,如金剛杵,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
最初發心修學,觀境廣大,法門無量;及至將悟證時,唯一真如,無絲毫自性相可得,所謂「無二寂靜之門」;「唯此一門」。
這一階段,離一切相,道極狹隘;要透過此門,真實獲證徹悟空性,才又起方便──後得智,廣觀無邊境相,起種種行。
漸入漸深,到達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圓融無礙之佛境。
中國一分教學,直下觀於圓融無礙之境,與印度諸聖所說,多少差別。
而禪宗的修持,簡要直入,於實際身心受用,也比較得益要多些。
在印度,無論中觀或唯識,皆以離相的空性為證悟的要點,然後才日見廣大,趣向佛果。
」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987498 國際金融中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