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弊銀行學報告談金融機購購併現象與對金融市場之影響外匯平臺 (急~)貨弊銀行學報告~談金融機購購併現象與對金融市場之影響
請問各位大哥大姐: 這類型的金融資料哪裡可以找的到??或者能提供小弟網站!!謝謝~~1.金融商品特性與其最佳投資時機與方式之探討~~以…為例2.談金融機購購併現象與對金融市場之影響3.談央行在金融市場之角色感謝各位大哥大姐的幫忙~~~TKS!!PS.急~~~
以下簡要介紹美日歐的金融產業今年來的並構情況。
(1)美國。
1980年代,由於金融不景氣,第三世界及發展中國家無力償還外債或延緩償還債務,使得美國投資銀行遭受巨額損失,造成美國銀行業營運的困難,這迫使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始著手進行整合,政府協助的金融業合併案例劇增。
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存款機構解除管制與貨幣管制法案》,解除對存款金融機構的管制,各銀行內部重整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美國隨後又於1986年放寬銀行增設分行的限制。
1990年代起,由於受到非銀行業直接金融(direct financial)競爭與金融創新迭起的影響,美國於1994年通過《瑞格爾-尼爾跨州銀行與分行效率法案》(Riegle-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允許銀行跨州設置分行或以購並形式跨州經營。
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廢除《葛拉斯-史蒂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中銀行不得兼營證券業的限制。
允許銀行得以透過控股公司方式經營證券、保險等業務。
美國自1990年起,銀行跨州、跨業合併及大型銀行合併的案例明顯增加,金融機構家數大幅減少,金融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在美國不僅是大銀行,就是中小銀行也在積極考慮走聯合之路。
2003年,美國中小銀行間的合併案超過200起,涉及金額600多億美元。
近十年來,美國銀行業獲利能力逐年提升,除因美國總體經濟改善外,19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重整與合併、科技創新、電子銀行等相關業務的發展,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2)日本日本金融機構進行合併的發生首先是救濟式的合併,即由大型銀行吸收合併經營出現危機的銀行,以達到穩定金融市場的目的(如1986年以前,日本金融機構執行政府行政當局指導的合併案例)。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於1986年首次修改《存款保險法》,增訂存款保險機構對問題金融機構的合併協助方式,以利於金融機構的重整或合併。
在這以後,日本金融機構的合併是結合不同性質的銀行,以合併不同業務的優勢,來提升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日本因此於1991年訂立《金融機構合併及改制法》,讓不同類別的金融機構相互進行合併。
1992年起,日本實施金融改革政策,1997年6月國會通過修正《獨佔禁止法》;1998年3月正式實施《解除控股公司設立禁止後的金融相關整備法》;為配合政府擴大國際競爭力的政策,日本更於1998年4月開始進行金融大改革,修正《銀行法》及《外匯交易法》,撤銷銀行間的藩籬,政府力促或鼓勵銀行合併。
2000年9月,日本興業、第一勸業、及富士銀行宣佈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合併為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oup),2002年住友銀行與櫻花銀行則合併為三井住友銀行(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兩大金融機團合併後資產規模,名列世界前茅。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7月,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簡稱“日聯”)與三菱東京金融控股集團(簡稱“三菱東京”)的分階段合併案如果最終實現,合併後新銀行資產規模將達189萬億日元(折合1.746萬億美元),超過花旗集團而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
這兩家大型金融機構實施重組,被認為可以進一步穩定日本金融體系,加強其國際競爭力。
(3)歐洲歐洲銀行業為該地區最大的產業之一,也是家數最多的產業。
1990年代起,基於產業結構的調整,無論大型、小型銀行均以朝向合併發展。
1997年金融業購並金額1074億美元,較1996年的486億美元增加一倍以上,並已逐漸有銀行與保險跨業合併的例子,如瑞士聯合信貸銀行購並瑞士泰瑞人壽(Winterthur)、瑞典Sebanker購並Trygg Hansa等。
1999年起,參加歐洲經濟暨貨幣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s)的國家開始實施單一貨幣——歐元,歐元國家金融機構的國家保護因素喪失,加上法規配合鬆綁,多數銀行均認為規模愈大,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將愈低,以至加速合併熱潮,並出現大宗跨國合併案例,其中以德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購並美國信浮銀行(Bankers’ Trust)最受矚目。
二、金融機構合併的方式與動機分析1、金融機構合併的方式廠商合併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為普遍的方式為並構(merges and acquisitions,M&As),它將獨立的廠商聯合在共同的控制之下,而合資(joint ventures)與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則提高廠商間的合作,但並沒有將分開的個體予以結合。
在1990年代,13個主要發達國家有很活躍的金融機構並構活動,這種活動持續增加,在1990年代最後三年尤其顯著加速,結果導致大型複雜化金融機構數目明顯增加。
表一顯示,全世界前20大至前50大銀行的合併資產相對於13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DP的比率,在過去的20年之間持續上升,這清楚顯示世界大型金融機構相對於主要國家經濟的快速成長。
大部分並構發生在相同國家的金融業務的同一區塊,不同產業區塊的國內廠商合併則為第二普遍的交易方式。
跨國並構較少發生,尤其是不同產業區塊的廠商。
但是,在美國之外,保險公司的跨國合資與策略聯盟的活動則相對普遍。
1990年代,金融部門的並構活動主要為銀行業,其分別占13個主要國家金融收購(acquisitions)的60%,金融合併(merges)的70%。
1990年代最後兩年,合資與策略聯盟的銀行家數大幅增加。
幾乎每個國家在1990年代銀行的書目都在減少,而銀行業集中度(以大銀行控制銀行存款百分比衡量)則增加。
若以資產負債表外活動來衡量,銀行業的集中度更大。
各國銀行業的結構差異很大,從非常分散的少數幾個國家(如美國、德國)到高度集中的國家(如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法國、荷蘭及瑞典)。
1990年代,各國保險公司數目與保險業集中度的變化,並沒有一致的形態,同一國家內人壽與非人壽保險公司的產業結構形態也是經常不同。
證券業的許多特定活動(如承銷)為少數主要機構主導,1990年代這一產業的結構形態變化並不明朗。
店頭衍生性商品市場在1990年快速成長,名目交易值在1992年至1999年間成長四倍,全世界衍生性商品市場集中度在1990年代末期屬於溫和水平。
2、金融機構合併的動機金融機構合併的因素很多,在任何一個合併案例,其背後都有一個以上的動機,這些動機將隨金融機構的規模或組織結構所屬國家、經營業務的不同而異,但基本上我們可以將其區分為價值極大化動機與非價值極大化動機。
理論上,在完全競爭市場,金融機構的所有業務目的在於極大化其股東的價值,但在實際的經濟社會,除這之外,通常另有其他考慮因素。
價值極大化動機金融機構的價值,如同任何其他廠商,是由其預期未來利潤的折現值所決定的,金融機構並構可以經由減少預期成本或增加預期收入來提高預期的未來利潤。
並構可以減少成本的可能因素包括:1、規模經濟(由於增加營運規模而降低每單位成本)。
2、範疇經濟(由於在同一廠商內生產多種產品的綜效而降低每單位成本)。
3、以更有效率的管理人員或管理技術取代沒有效率的管理人員。
4、由於營業地區或產品的多樣化而減少風險。
5、減少租稅負擔。
6、規模擴大可以使廠商以較低的價格購入生產投入。
7、規模擴大可以使廠商獲取接近資本市場或信用評等之利。
8、能使廠商以更低的成本進入新地區或新產品市場。
在以上這些因素中,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與範疇經濟(economics of socope)是最常被提到的,因此值得進一步討論。
Gaske(1992)年提到,由於大型金融集團在營運上具有規模經濟及範疇經濟的效益,批發金融服務(Wholesale financial services)因此在提供金融服務時,能享有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的好處,其競爭力將優於其他小型、專業的金融服務機構。
Gaske將構成大型金融集團規模經濟效益來源歸納為:1、資訊經濟(information economics)效益。
大型金融集團在彙集客戶資訊、價格諮詢、及其他必要資訊,並加以分析及散播時,成本會較小型、專業的金融服務機構為低,且資訊傳遞的速度會也較快。
2、分攤經濟(economics in distribution)效益。
大型金融集團具有取得新型科技設備的財力,由於使用物件較多,平均每位元使用者所分攤的成本將比小型金融機構為低。
3、作業程式經濟(processing economics)效益。
金融業的後臺支援作業需要大量投資電腦、通訊器材、以及人員訓練,而大型金融集團可整合其全球的後臺作業系統,各子公司的營業網點專營業務,後端作業集中轉交區域作業中心處理,各子公司作業系統共用同一資訊平臺,可以產生成本整合節約的效果。
4、風險管理經濟(risk management economics)效益。
風險管理的技術日新月異,而交易規模大才會有需要及能力使用最新的風險管理技術,使風險管理更有效率,進而降低營運成本。
換言之,相較于小型金融機構,也只有大型金融集團才能有能力享受到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成本及效率上的優勢。
在範疇經濟方面,Hunter,Timme與Yang(1990)對於大型金融集團範疇經濟的效益來源歸納為:1、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利用既有的資源生產多樣化金融產品,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2、在朝向多樣化金融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可以提升資訊傳播的速度及可靠程度。
如欲銷售附加產品給同一顧客時,邊際成本會更低。
並構導致收入增加的可能因素如下:1、規模擴大使廠商可以對更多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2、增加產品多樣化使廠商可以提供顧客一次夠足不同的產品。
3、增加產品或營業地區的多樣化,擴大潛在的顧客群。
4、擴大規模或市場佔有率,藉由能見度提高或商譽效果,更容易吸引顧客。
5、增加市場力量可以使廠商提高價格。
6、擴大規模可以使廠商增加其承受資產組合風險的能力。
非價值極大化動機廠商管理人員的行動與決定並非經常與廠商價值極大化的目標一致,尤其是當所有人與管理人員不同且市場不是完全競爭時,管理人員的行動可能基於個人目標而非廠商所有人的利益。
例如,管理人員可能為了滿足控制更大組織或增加他們自己工作的安全性,而進行並購,以增加廠商的規模或減少廠商的風險,即使這樣的並構並沒有提高廠商的價值。
管理人員可能為了避免他們本身被並購而並購其他廠商(即進行防衛性的並構),即使被並構是有利於自家廠商的所有者。
有些案例,管理人員可能關心自家廠商相對于競爭對手的規模,導致只因同業的其他廠商進行並構而進行並購。
參考資料
5/26 補充,內容不是你要的嗎?那為了方便別人作答...刪掉2/3...
有本事就自己回答 部要轉載別處的文章
金融機構代號,金融機構代碼,金融機構管理,金融機構合併,金融機構帳號,金融機構債權人清冊,金融機構有哪些,金融機構種類,台灣金融機構,代收稅款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規模經濟,美國,尼爾跨州銀行,國際競爭力,美國國會,風險管理,日本
兌換|現金卡|毛利|拍賣|繳款|報關|內帳|開店|外幣投資|貿易|外匯市場|支票|警示帳戶|頭期款|貨幣|數據|匯款|GDP|銀行|補助|退休|成本|房貸|利率|匯率|手續費|經濟|借款|貸款|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2511162 外匯平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