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時候需要吃糖人民銀行 人在什麼時候需要吃糖 人在什麼時候需要吃糖 低血糖。
【糖業知識】適量吃糖有益健康 糖網11月30日訊 下午三點,工作得有些疲倦的趙小姐,拿出一袋「大白兔」奶糖,好心分給周圍的同事,卻招來了許多反對意見。
「少吃點糖吧,你不怕將來得糖尿病和高血壓啊?」「我可不吃,我要減肥!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肥胖、齲齒的發病率也隨之提高。
於是,不少人對此產生了誤解,認為糖尿病是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並且誇張地稱之為「白色毒藥」。
開始了轟轟烈烈地禁糖運動。
其實,對於一個健康的人,合理吃糖是有助健康的。
安全實惠的能源來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錢學駿表示:「在糖、脂肪、蛋白質這3類可供選擇的生命能源中。
無論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缺氧條件下,糖都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燃燒為人類提供能量。
而且,糖在體內燃燒釋放能量以後,最終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很容易通過肺的呼吸功能排除提外,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傷害。
相比之下,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氨一類的有害物質,而脂肪在分解代謝過程中會產生酮體,這對有機體不利。
另外,糖也是人體必須的物質。
糖經過人體消化吸收後,很容易轉變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
血糖可以順利通過屏障,成為腦組織在正常情況下的能量來源。
由於腦組織幾乎沒有特殊的依賴性與敏感性。
一旦血糖不足,很容易出現思緒混濁不清。
神經緊張,反應遲鈍,疲勞甚至昏迷。
反之。
吃糖能刺激腦的活動,有利於提高功能,這已經被美國麻省理工學員的研究人員所證實。
血液中必須有充足的糖,才能充分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研究表明,當食物中的糖消耗殆盡時,人容易產生倦怠感。
當血糖降至70毫克時,人漸漸感到飢餓。
由倦怠感逐漸形成疲乏。
血糖持續下降時,疲乏將變成衰竭,並且有頭暈目眩、虛弱以及站立不穩的情形產生。
甚至會心律不正常、兩腳發軟或者發生嘔吐。
糖與疾病並無必然聯繫 糖並不是導致疾病的罪魁禍首。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君實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糖的攝入量與肥胖的發生率沒有直接關係,脂肪的攝入才與肥胖有密切關係,糖尿病與吃糖多少更沒有關係,因為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的功能受損才引起的。
吃糖與血脂升高也沒有直接關係,應該說,影響血脂變化的主要膳食因素是飽和脂肪酸,蔗糖或果糖的攝入量很高時,才可能引起血脂升高,這是由於果糖在肝臟中的獨特代謝途徑所致,因此,在一般攝入量情況下,糖不引起血脂升高. 糖更非齲齒的始作俑者。
眾所周知,英國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食糖人均消費量,但齲齒發生率卻較低。
相比之下,在食品店糖果消費量低的我國,齲齒發病率卻很高。
陳教授表示:「人們認為常吃糖容易導致齲齒,是因為糖長期存在於空腔中,可以成為引起齪齒的細菌培養基,如果吃完糖以後,採用漱口或其他辦法及時清除口腔中的糖,就不會引起齲齒。
」 中國人應適當吃糖 中國糖業協會會長賈志忍說,中國人年均食糖消費量僅有8公斤,即日均消費量僅為21.9克。
而美國人年均食糖消費量高達70公斤,日均消費量為192克,兩者相差甚遠。
另一份調查資料顯示:中國人均食糖的消費量在全世界的排名為倒數第7位.屬於很低的水平。
正因為如此,1997年4月中國營養學會在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時,刪去了「甜食要少吃」這一條.沒有強調控制食糖的攝人量. 其實,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頗多,任何一種食物或必需的營養攝入過量,都會造成營養失調。
長期大量吃糖,超出人體需要和肝臟的處理能力,也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危害.因此,應該學會科學合理地吃糖。
營養學家們推薦的蔗糖攝入量為每天30-40克。
上了年紀的人,由於身體調節控制攝入量。
對於患有糖尿病,肥胖,糖耐量低,高膽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等不適合吃糖的人群,必須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才能適量吃糖。
檢視圖片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495967 人民銀行